《中国广播影视》专访:布局AIGC,成都台顺势而为

过去一年,伴随着ChatGPT、Sora不断引发全球关注,AI的惊人迭代速度不断扩展着人们的想象空间,新技术更新衍生,新场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对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义进行了专访。就人工智能浪潮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如何顺势而为,推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行业生产场域的创新应用,激活精品内容生产活力,探索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传媒AI+”业务场景等内容展开问答。访谈实录如下:

专访截图

2月23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正式挂牌,旨在切实推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行业生产场域的创新应用,激活精品内容生产活力,探索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传媒AI+”业务场景,重塑并构建全链条智慧融媒生态。

人工智能浪潮来袭,成都台如何“智”汇前行?日前,本刊对话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义。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中国广播影视》:近日,成都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挂牌,它与之前台属橙视传媒科技公司的成都市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实验室有何关系?两者在设置初衷和发展规划上有何不同?

曾义:2024年2月23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采取“项目驱动、团队协作、创新引领”的工作机制,围绕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传媒AI技术研发、项目合作拓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与此前橙视传媒科技公司的成都市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实验室一脉相承,但各有侧重。

融媒发展技术实验室更偏技术性、实验性,是在2019年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挂牌的,实验室联合了中国网安、腾讯云、科大讯飞等头部技术企业资源,联合开发各种融媒体技术平台和应用场景,目前的重点方向是AIGC和国产化,“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就是实验室的重点产品之一。”

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重心在“创新应用”,包括工具平台、优质作品、智能演播室、训练营、创新应用行动及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以多种形式展开,探索“传媒AI+”多种业务场景。

《中国广播影视》:目前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有什么进展?AIGC技术都运用在了哪些领域或者工作中?

曾义:虽然在今年2月我们才成立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但围绕人工智能的创新探索,我们从三年前就开始了。

2021年,我们推出“看度AI”平台,主要功能是在看度新闻客户端中实现用户画像和个性化推荐,以及各种图文的智能应用。2022年,“看度AI”入选了四川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2023年,项目更名为“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取“见微知著”之意。

在虚拟音视频的研发应用上,我们以AI技术创制的AI音乐、AI视效、AI动画等产品已先后成功运用在人文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青城山—都江堰》、《蜀·风流人物》之《司马相如》与科幻纪录片《科幻之都》、系列人物纪录片《回乡种地的年轻人》等视听精品作品中,并常态化运用于海报创作、各类标识设计、文创产品设计、LOGO动画演绎等日常内容生产中。今年龙年春节期间,我台制作的AI短视频《花样过大年花花邀你来成都耍》成功“出圈”,赢得网友好评。近期,我台文体旅中心推出了首部AI系列川剧故事动画片《芙蓉花仙》,致敬经典,传承川剧文化,展示天府风华。

《中国广播影视》:作为最早布局AIGC的城市台,成都台为什么将目光锁定在人工智能领域?在具体布局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曾义:媒体融合这十年,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从云计算、信息化、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是逐步演进的。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内容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拓展多渠道、多终端的传播能力。成都台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团队、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塑造数字内容生产与交互的新范式,具体到电视传媒行业,AI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用户参与模式等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也认为,和此前爆火的“元宇宙”相比,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更加“向实”。无论是chatGPT还是Sora,真正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个媒体、一个行业,更是一种生态、一种思维。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快谋划和系统布局,在这场数字化转型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切实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下深水、结硕果。

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总结起来就是“高、低、快、慢”四个方面。AIGC门槛“高”,是否搭建以及花多大成本搭建自己的算力平台,如何梳理整合自身优质数据资产使之快速产生价值,确实困扰着我们。AIGC门槛“低”,国内外一股脑儿的各种工具、平台如雨后春笋,稍有经验的普通人两三天就能快速用于生产,现在来看,一些作品还不错。那么,我们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在哪儿?产品差异化如何设计?精品化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快”是体现在选择AIGC创作应用一哄而上,有些不太成熟的产品扎堆出现,以AI概念迅速获得流量,对受众端来说难免感到视觉疲劳,这会导致AIGC品牌价值受损,最后也许是“一地鸡毛”。但,推得“慢”又会被快速甩到身后。因此,作为城市台,根据自己的定位如何抉择,做好发展规划和产品线布局,同时根据技术发展迭代动态调整都是挑战。

合作共赢,AIGC空间巨大

《中国广播影视》:在您看来,广电机构布局AIGC有哪些方式,有哪些资源优势?

曾义:广电机构布局AIGC,能够显著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能够顺应数字化、个性化媒体消费趋势,创新内容形态增强用户体验,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在产业层面,可以实现科研合作、标准引领与产业链整合,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广电机构布局AIGC的优势资源,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沉淀多年的音像素材资源。人工智能有三大基础资源——算力、算法和数据。在算力方面,我们客观上不具备优势;在算法方面,我们能够在应用场景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撑;而在数据方面,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沉淀了。这么多年来,多数城市台都在自建音像资料馆、媒资库、版权中心等等。目前来看,投入产出比和预想的还有不小差距。如何轻量级地把视频素材丢到“库”里,“吐”出我们想要的东西,AIGC可能会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其次,我始终认为,广电机构最重要的资源优势还是人。以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先进,目前来看还是一个工具。在掌握智能工具后,更加考验的是创作者的想象力和把控能力,否则人工智能留给我们就只是“信息茧房”。而我们广电台的导演、编剧,对于影像叙事、画面美感、音乐的把控和应用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有较强的专业度。更为关键的是,面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假新闻泛滥和道德伦理的巨大挑战,广电机构的记者、编辑等组成的新闻团队也是坚定和可靠的。

最后,我认为机会在于深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用于视听生产,在智慧城市治理的范畴会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各地城市台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拓展智慧城市服务,如长沙、成都、深圳、苏州以及四川省内的德阳、泸州等地,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底座开展人工智能城市服务应用,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成熟案例。

《中国广播影视》:目前陆续有多家广电机构布局AIGC,在您看来,未来AIGC在广电的发展前景如何?有哪些更具想象空间的领域?

曾义:AIGC与广电的媒体融合发展,是顺势而为,也是大势所趋。

在效率提升上,AIGC技术可以快速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大大提高内容创作的效率。通过使用AIGC工具,能够更高效地产出剧本大纲、预告片、短视频等,有效缓解人力成本压力,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海量信息处理、日常更新等场景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提供内容。

在个性化定制与精准推送上,AIGC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根据用户画像、观看历史、互动行为等数据,精准把握观众喜好,为不同细分群体定制个性化内容。电视台可以利用AIGC技术生成符合特定用户兴趣的内容,并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提高用户满意度和黏性,进而提升广告效益和付费订阅率。

在创新内容形态与用户体验上,AIGC支持生成互动性强的多媒体内容,如沉浸式体验报道、虚拟现实视听节目、动态解说等,为观众提供新颖、沉浸式的视听体验。AIGC技术还可以实时根据数据变化或事件进展生成新的内容,如实时新闻摘要、赛事结果分析、天气预报更新等,保持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在内容审核辅助上,AIGC结合AI审核工具,可对生成内容进行初步筛查,过滤潜在违规信息,辅助人工审核团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内容的合规性。

除此之外,城市广播电视台通过AIGC的布局,可以整合上下游资源,特别是本地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分发、消费等全链条的应用,促进产业生态的构建和完善;同时,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前沿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抢占技术高地,提升自身在传媒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广播影视》:广电机构纷纷入局AIGC,您判断未来会有哪些竞争和合作?目前成都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对外合作案例有哪些?

曾义:我认为是合作大于竞争。在今年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期间,中广联合会城市台委员会召开了“媒体+”高质量发展交流分享会,与会50余家城市台的共识之一,就是加强在AIGC技术和应用赛道的“抱团”,在作品共创、素材共享、工具共用、平台共建等方面达成通力合作。

会上,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迎来新十年为契机,我们联合全国城市台发起了“万千气象AI中国”AIGC创新应用行动计划——汇聚广州台、武汉台、南京台、合肥台、西安台、长春台、哈尔滨台、苏州台、成都台等30余家国内广播电视台,携手探索“AI+”媒体多元应用场景,推出全国首个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万千气象AI中国》。

该计划借鉴以往城市台多次深度合作,成功联制联播大型主题报道、大型融媒直播、联合采访行动等成功模式,以“一城一片”、共制共创模式,从音乐制作、文本创作,从美术分镜到画面生成,全流程采用最新AIGC技术,形成各地城市主题AI宣传片。这些AI宣传片,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的丰富魅力和发展潜力,助力城市营销提能升级的同时,多维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全新图景,携手绘制一幅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丽画卷。

此外,还有部分兄弟城市台希望充分利用成都台“知著AI”平台,借鉴成熟案例,快速孵化自身的AIGC创作应用能力。我们也与兄弟台开展了系列合作。

《中国广播影视》:您认为Sora会给广电行业及媒体人带来哪些挑战?面对Sora,广电机构及媒体人该如何应对挑战?

曾义:有观点认为,基于强大的视频生成能力,Sora会在短视频生产、视频新闻制作、影视创作等领域取代人类。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Sora类似chatGPT,是基于海量文字和图像学习后,针对需求的一种适应性穷举。它可以对前后进行预测,对周边进行扩展,但毕竟存在信息茧房。而在宏观上,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所以谈到“取代”,我认为是不会,但是带来挑战是肯定的。

面对Sora的挑战,广电人、媒体人当然是选择直面挑战,主动拥抱。我们不缺乏迎接挑战的决心,不缺乏接受新鲜事物并掌握它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培养掌握驾驭AI工具的复合型人才。

但同时,我们要明白,竞争者从来都不是Sora,而是另一些“我们”。

来源:看度新闻

免责声明:看成都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看成都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